查看原文
其他

年轻人的怀旧情绪里,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?

IDG君 IDG资本 2023-03-25


 IDG君写在前面:
 
我们无法分辨身边有多少人热爱篮球,但对80和90后这两代的年轻人来说,《灌篮高手》几乎如雷贯耳,因为它牢牢捆绑过太多的集体记忆。

不久前,《灌篮高手》的作者、漫画家井上雄彦宣布:“《灌篮高手》将拍摄成动画电影,搬上大荧幕。”一时间,网络上议论纷纷,人们表示,这才是真正的“爷青回”。

恍然间,从湘北队挺进全国算起,已经过去整整二十五年了。那场遥遥无期的最后一战,成了无数动漫迷的“有生之年”的期待,而关于热血与坚韧这样的字眼,仿佛也是一代人最珍贵的青春记忆。

那句经典的“教练,我想打篮球”,何尝不是曾经少男少女们最直白的心愿,如今早已化作各自心照不宣的泪目共鸣。白云苍狗,时光飞逝,当长大后的人生轨迹与小时天真的理想分道扬镳时,面对尘封已久的记忆突然解锁,大概就是最有力的温柔一击了。

这一切的背后,都有关于怀旧。

 
怀旧在当下似乎成为了一种风潮,时间线拨到刚刚过去的两年,许多的作品都都搞起了续作和剧场版,连“奥特曼”都拿下了两亿搜索量,成为年轻人圈子里的时尚新顶流。魔兽世界开了怀旧服,任天堂发布了怀旧掌机,《数码宝贝》在影院上映……过去的好多东西,好像纷纷都回来了。

有人讲,怀旧是中老年人的专属,但事实却告诉我们,这种情结在80和90后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。在这场关于怀旧的集体主题里,参与者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,你看B站霸屏的“爷青回”就是最好证明。
 
或许,怀旧并不是因为我们老了,而是在这种奇妙的情绪体验中,藏有某些更深刻的指引和奥秘。通过过去影影绰绰的记忆,我们可能会探寻到一些永恒的东西。
 
世界虽然不停在变,而某些事物却不会变,在不经意的瞬间,它就会倏忽而来,所谓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
 
 

刮起的怀旧风,是一场盛大的集体记忆

 
2009年7月16日,百度“魔兽世界”贴吧一个名为“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”的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,到第二天,跟帖已经超过十万。“贾君鹏”半天就蹿红网络,堪称中文互联网的一次奇迹。
 
直到2021年,这个帖子下仍有窸窸窣窣的回复。其中自然也不乏“爷青回”这样的表达。从一度回忆青春,到再次回忆青春,已经过了十多年了。
 
贾君鹏是否真有其人无从得知,如果将那次事件定义为一场网络行为艺术则过于简单。在一句家常朴素话语下的文化狂欢的背后,其实隐藏着人们某种特殊的情绪共振,它的能量植根于内心深处和广阔时代背景里。
 
怀旧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,实际上是人们对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某种情感反馈。今天的社会,更加注重隐私和个人体验,同时缩小了社交和公共空间,而时代走得太快,人们又总希望抓住些什么。
 
以露天电影为例,这种自由开放的观影体验,在八九十年代曾是一道别具意味的人文景观。它见证了广大中国乡村破土而出、潜滋暗长的过程;其观影内容哺育了几代人的精神成长,这也孕育了一个多元共存、杂语喧哗的乡村公共空间。
 
人们会回忆起多年前的夏日晚夜,男女老少欢聚一堂,竹树荫浓,清风徐徐,儿童在嬉闹,大人在闲话,满天繁星下,这一幕幕都都让人心醉神迷。在这样的光景里,露天电影被抹上了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温情脉脉的余晖



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后,钢筋水泥覆盖了田野和农村,原有的大家庭也变成了小家庭,朴素的公共景观消失不见,大家在被切割在小小的空间里活动,时间久了,难免会产生对过去生活经验的迫切呼唤。
 
于是,当旧日的物件映入眼帘,熟悉的事物再次来临。那些记忆的碎片,突然就收拢起来,时间那层窗户纸被悄然捅破,想象和现实被搅成一团。
 
蝉声无休无止的教室,收集的水浒卡片,电视里放映的《灌篮高手》,课堂上抄过的歌词本,街头师傅画的精致小糖人,所有的景象,在脑海迷迷糊糊的掩映下,冲破了时光隧道,来到崭新耀眼的新世界。

两个空间在折叠后重合,交织出新的迷梦,让无穷的过去指向无穷的远方,这是如此地令人惬意。

怀旧是糖,它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

 

从个人层面上来说,怀旧不似盐,它没那么咸,也不似酒,它没那么烈,怀旧更像是一抹糖,甜度刚刚好,温暖馨香的记忆,在时间的滤镜下,显得尤为美好和醉人。


 
美国北达科他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,怀旧可以帮助人们情绪变好。在实验中,部分受试者先听了一些过去的流行歌曲,并读了一些他们所喜爱的歌词,从而让他们产生怀旧情绪。相比起对照组,这些受试者更可能感觉“被爱”与“生活有意义”。
 
在这个过程中,人们还会美化过去的记忆,进行修饰和处理。所以,怀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重现,而是将不同记忆重新排列组合之后的呈现,消极的情感、不良的印象都被我们删除,而怀旧对我们的负面情感具有一定意义的修复补偿作用。
 
在其它的地方,类似的实验也证明了怀旧情绪对人的积极意义。《纽约时报》刊载过一篇文章,心理学教授康斯坦丁·斯蒂基特和一位同事共进午餐,他告诉同事自己最近的情绪:每周里总有那么些时间,他会突然被怀旧之情所击中,想念他之前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家、老朋友、篮球队的比赛、炸秋葵,还有教堂山城中秋天甜美的气息。

斯蒂基特的同事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,他迅速给斯蒂基特做了个诊断,这一定是抑郁症。在此之前,怀旧曾被归于“移民精神疾病”、“抑郁症中的一种”、”脑部压抑强迫症”等各种疾病里。

不过斯蒂基特表示,自己虽然想家,但并不想回家,而且自己没有任何痛苦的感觉。

正是这次谈话,让斯蒂基特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。斯蒂基特所在的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者们,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些研究。他们让人们阅读一篇描述致命事故的文章,另外用性格测试找出那些有极度孤独情绪的受试者。果不其然,怀旧确实有积极的作用:他们会感觉并不那么抑郁与孤单了。

与美好的记忆久别重逢,何其幸哉,时不时进行一下怀旧,对自己其实是有所裨益的。
 

怀旧在营销中需要洞悉时代与人心

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《追忆似水年华》中写道:每次闻到马德琳饼干泡茶的味道就会令其疯狂回忆童年的往事。这种触发记忆的方式比其他任何力量都要强大,因此该理论被人称为“普鲁斯特现象”。
 
进一步说,怀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与过去相联系的有形或无形物品的喜爱 , 当个体感到自己远离他们所依恋的那些事物时,就会产生怀旧情绪。那么,这就可以被用在消费者心理领域上。
 
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”菲利普·科特勒对“怀旧营销”下过一个定义:在营销活动中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怀旧元素刺激,激发消费者的怀旧情怀,勾起他们记忆深处共同的符号,以此来引发购买倾向。


这种利用外部环境刺激引致的怀旧消费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。怀旧可由多种刺激物唤起,怀旧元素简洁地总结为:人、物、事件。它可以是我们的亲人朋友,可以是一件玩具,一部电影,一段历史,也可以是值得铭记的纪念日。
 
近些年来,国潮开始大热。《国家宝藏》、《诗词大会》、《上新了故宫》等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,找到了新的收视密码。而与传统元素相关的品牌联名,不少也成为了当红炸子鸡,为年轻消费者追捧。
 
传统文化在新潮世界里的奇妙共振,正是抓住了人们的怀旧心理。国风之美不仅美在质感,还是价值归属和身份认同的体现,具有厚重内涵的传统文化,本就拥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,在新时代的重新包装下,千千万万的共情记忆被唤醒,也就理所当然了。

如果说国风、国粹还有国货是这股浪潮的物质基础,那么强烈的文化自信就是这个流行趋势的精神内核。在新时代成长下的年轻人,他们见证了一个加速巨变的中国,面对五彩缤纷和纷繁复杂的世界,我们对自己更有底气,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,让年轻人以此作为追求自我表达的新形式。

春节将近,在历史与传统中钻头觅缝的品牌们,势必又会掀起一波新的复古浪潮,不管是诱人的小吃,还是精美的礼盒,都会为人们打开新的活色生香之旅,大家不妨拭目以待。
 
研究还表明,感官层面更容易引起怀旧情绪。人们通过活泼和美妙的音乐,就会想起愉快的记忆。嗅觉同样是导致怀旧最有效的因素,特定的气味可以唤起个人幼儿时期的记忆,甚至整个青年时期的幸福情景。至于味觉、视觉与触觉,则会带来更直观的刺激。
 
B站这两年的跨年晚会,就是利用感官进行怀旧营销的典范。去年《魔兽世界》的表演登上舞台时,“为了部落”“为了联盟”的口号引发了观众阵阵欢呼;今年《大话西游》里著名的传统曲目《小刀会序曲》,再到喜闻乐见的《金蛇狂舞》,将气氛浓度再次推向高潮。

 
以至于本属于二次元文化的B站晚会不断出圈,变成了年轻人跨年娱乐的首选。
 
随着Z世代逐渐步入职场打拼,他们对怀旧的畅想未必就比上代人要低。英国萨里大学心理学家爱丽克·何派的研究结果显示,年轻人的怀旧程度相对较高,中年人程度偏低,而老年人则又重新回归怀旧。
 
生活中不难佐证这一点,例如那些重构蓝天白云下美好青春的校园剧,就通过不断致敬岁月痕迹来提升怀旧浓度,也征服了Z时代的年轻人。

当然,怀旧并不是哪一代人的专利,每一代人都拥有着自己特有的怀旧情结。我们在过去的回忆里,找到一些牢靠的东西,而这些东西被重塑后变得更加坚固,然后成为下一代人的力量之源,生生不息。

在品牌们热衷于追逐热点的今天,善于利用怀旧反而是一条新的思路。人们都在往前奔跑,不妨向后望望,看看是否能在时间的长河拾到沧海遗珠,是否能为消费者多提供些别样的感性体验,这样才会找到新的致胜之道。



END


你还不能错过:

¹ 2021,明日壮阔,就奋力逐激流吧


² 面对复杂的世界,成长需要一套更可靠的逻辑

³ 2020年,科学依旧在浩瀚星空中闪耀着光芒

回忆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